这一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共同发布的《关于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开始执行。这是财政部首次对符合条件的合同能源管理进行节能奖励,国税总局首次发布针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一年,也是合同能源管理推广首次被列为国家重点节能工程,节能服务产业发展首次纳入国家发展规划。
世界银行高级能源专家王晓东在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称,中国合同能源管理产业还在继续增长,未来肯定会超过已经发展了40年的美国。
国务院今年6月中旬印发的《“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已为合同能源管理设定了目标。该规划要求,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业销售额年均增速保持30%,到2015年,分别形成20个和50个左右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专业化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和环保服务公司。
根据上述规划,2010年,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产业产值为830亿元。
“井喷式发展”
中国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将呈井喷式发展的理由有三:一、社会的节能环保意识逐渐提高;二、合同能源管理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带来的收益;三、政府和银行的政策逐渐明朗。
不过,高速发展的背后,合同能源管理产业在中国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中国与国外的合同能源管理,在商业模式方面都是一样的,但中国的市场背景、体制机制却很不一样,这是两者发展上的巨大差异。”
“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将会呈现井喷式的发展,这将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挪宝新能源集团(下称挪宝)董事长孙国平列举了三点理由:一、社会的节能环保意识逐渐提高;二、合同能源管理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带来的收益;三、政府和银行的政策逐渐明朗。
挪宝是上海一家绿色节能中央空调系统整合提供商,通过自主研发的地源热泵系统进行建筑节能改造。挪宝自身的合同情况也反映了2011年作为中国合同能源管理产业发展分水岭的特点。从2006年公司成立,至2010年底,挪宝签订了20多个合同能源管理协议,合同面积达到5000多万平方米,已完工200万平方米;其中,仅在2011年,其与南通的苏通科技产业园就签订了5000万平方米的项目合同。
据孙国平统计,1万平方米一年至少可以节约40万度电,目前挪宝实施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累计约节省了8000万度电。
不过高速发展的背后,合同能源管理产业在中国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能源交通研究所副所长刘惠萍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称,“中国与国外的合同能源管理,在商业模式方面都是一样的,但中国的市场背景、体制机制却很不一样,这是两者发展上的巨大差异。”
在中国,合同能源管理面临着融资难、节能量确认和被改造企业缺乏诚信等问题。节能服务公司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上“高歌猛进”的同时,也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早报记者称,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基本瓶颈虽然有所缓解,但效果并不好。政府介入还不够,融资和节能量确认问题都亟须解决。同时,节能服务公司、被改造企业的诚信度都需要提高。
“免费的午餐”
在传统的节能投资方式下,节能项目的所有风险和所有盈利都由实施节能投资的节能服务公司承担。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中,一般不要求接受节能改造企业对节能项目进行大笔投资。
对于接受节能改造的企业来说,合同能源管理最初最吸引人的地方无疑是前期不需任何投入,后期还能分享收益。并且,其带来的综合效益使其具有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动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合同能源管理是节能服务公司为接受节能改造的企业提供的免费“午餐”。
合同能源管理实质是把“节能”当作投资,项目实施后节省的能源费用成为投资回报,投资各方根据事先签署的合同从中分享利润。合同期满后,节能设备及长期收益全部归耗能企业所有。据王晓东介绍,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有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保障型、外包模式和融资租赁型等。
在传统的节能投资方式下,节能项目的所有风险和所有盈利都由实施节能投资的节能服务公司承担。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中,一般不要求接受节能改造企业对节能项目进行大笔投资。
“合同能源管理这个模式不是卖产品,是卖能源服务。打个比方,有个业主建造了一万平方米的房子。如果不使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他首先要拿出600万元去购买设备,然后每年还要花费100万元的运营费。现在如果找到节能服务公司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合作,他们原来需要支出的600万元一分钱不用出,前期的设备购买、安装、调试等费用都由节能服务公司承担。他既没有出钱,节能服务公司提供的节能设备又比买来的传统供暖设备节省费用。”孙国平称。
对于接受节能改造的企业来说,合同能源管理最初最吸引人的地方无疑是前期不需任何投入,后期还能分享收益。并且,其带来的综合效益使其具有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动力。
“我们做这一块(节能改造)不仅仅是节能,最主要的一点是能够改变生态环境。我们使用的整套地源热泵设备,基本上是零排放。每年省下来大量电费,能减少很多二氧化碳的排放。理论上讲,我们节省一百度电和发100度电是同样的概念,节省100度电等于发了100度电,但是我"发"的这100度电是没有任何污染的。”孙国平认为,在节能上,不仅需要好的节能设备,更重要的是一种一举多得的商业模式。
商业建筑的节能潜力
“工业经济有个两三年的周期性,(效益)一会儿好一会儿差,如果刚装好节能设备,工厂停产,不用设备了,就无法获取收益了。而商业建筑是离不开空调系统、热水系统的,经济好坏对宾馆、医院、学校等建筑的用能影响不是特别大,宾馆全天候都要用热水。”
未来的发展方向,将不仅仅是已有商业建筑改造,而是在建筑伊始便将合同能源管理理念融入其中。
由于中国工业经济能耗高的特点,工业节能一直是节能领域的重头戏。但近来,建筑节能也逐渐受到节能公司的重视,尤其是商业建筑。
“我们基本上只做商业建筑节能,而不做工业建筑节能。工业经济有个两三年的周期性,(效益)一会儿好一会儿差,如果刚装好节能设备,工厂停产,不用设备了,我们就无法获取收益了。而商业建筑是离不开空调系统、热水系统的,经济好坏对宾馆、医院、学校等建筑的用能影响不是特别大,宾馆全天候都要用热水。”孙国平说。
开展合同能源管理业务以来,挪宝对上海东湖宾馆、金沙江大酒店、上海市东方环球企业中心等多个商业建筑进行了节能改造。刘惠萍表示,目前国内确实是前期改造得多一点,就是对既有的建筑进行节能改造。
“一个大商场的空调,差一个温度,每天损失的是几千元甚至上万元。因为缺少技术投入、设备投入和资金投入,商场节能做得比较差。大型功率的节能一定需要资金投入。第二个是技术改进,用老的设备去节能,效率是很低的,设备本身就在耗能。所以必须用技术手段去更换设备,提高技术水平。”孙国平表示,技术对于合同能源管理就如资金一样重要。
国内外市场在合同能源管理发展领域的不同,让合同能源管理在商业建筑上能大展手脚。据孙国平介绍,欧洲市场上地源热泵合同能源管理都是对别墅建筑进行节能改造的,大型的商业建筑很少使用。
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刘惠萍称,将不仅仅是已有商业建筑改造,而是在建筑伊始便将合同能源管理理念融入其中。“比如在一个新的宾馆建设的时候,就开始考虑设计上融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像我们一些分布式风能项目,其他方面他们觉得需要投钱,但是能源高效利用项目不投,然后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能源供应由能源服务公司来投资,整个大楼无法由节能公司来建,但是能源这一块的系统可能由他们做,那么在前期设计就一并设计,这是一个发展方向,在国际上做得也比较好。”
缺乏信任的“融资难”
“节能公司和银行之间,节能公司和接受节能改造的企业之间存在着不信任,合同能源管理本是双赢的,为什么做不起来?就是因为缺乏足够的信任。节能公司最大的问题是小,没有什么信誉,融资能力也比较小。”
解决融资问题,还需要多方解决信任的问题。
目前,合同能源管理企业在税收上已享受优惠。2009年,国家鼓励使用地源热泵系统,出台了每平方米50元的补助政策。2011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对符合条件的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免征营业税和增值税,所得税“三免三减半”。
不过在金融支持上,目前仍不理想。对于合同能源管理近三年来的发展,孙国平直言金融支持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融资非常困难。
节能服务公司是通过后期的节能收益来盈利,而前期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融资、设备安装等都需要大量资金。而一个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实现收益一般需要4-5年,节能服务公司的流动资金跟不上快速提高的业务,往往一个项目开展后,接到的新项目就无法开展。
银行方面,由于对这一模式了解不多,不敢放开贷款。“不看到节能好处,银行是不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孙国平说。
“资金的融通对于合同能源管理至关重要。”刘惠萍称。看到节能市场潜力,涌入淘金的企业不在少数,不过由于银行方面并不给力,最终能够做大、持续发展的企业却不多。
“融资难是中小企业、能源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贷款需要资产抵押,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企业发展需要流动资金,如果把固定资产抵押了,再贷款的时候没有其他固定资产抵押,还是解决不了资金问题。做合同能源管理,到目前为止,据我了解,前面三年,银行几乎没有这方面的项目。”孙国平认为,许多银行不太了解节能方面的技术,无法判断价值,加之对风险的考虑,在节能公司的信贷上非常谨慎。
“节能公司和银行之间,节能公司和接受节能改造的企业之间存在着不信任,合同能源管理本是双赢的,为什么做不起来?就是因为缺乏足够的信任。节能公司最大的问题是小,没有什么信誉,融资能力也比较小。”林伯强认为,解决融资问题,还需要多方解决信任的问题。
不过,随着世界银行在中国合同能源管理领域的示范项目陆续建成,银行也开始逐步认识到这一商业模式不仅是风险可控的,而且也是可收益的。
近两年来,银行在节能方面的绿色信贷已经开放,挪宝也尝到了一些甜头。2011年1月,挪宝与苏通科技产业园综合管理办公室签订了合同能源管理集中供能合同,计划为苏通科技产业园内的建筑提供为期25年的中央空调及生活热水的集中供能服务,合同面积为5000万平方米。
据孙国平介绍,江苏银行为苏通项目提供了8000万元授信,在上海的项目,浦发银行和兴业银行提供了几千万元的贷款。孙国平透露,到2014年,挪宝或完成800万平方米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这些项目的收益,加之公司资本金和此前完成项目的收益,都将为苏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王晓东对早报记者称,中国目前有7家银行在节能融资领域很活跃,即北京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和中国招商银行。
7家银行开放节能融资,而中国有3000多家节能公司,融资难问题无疑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林伯强建议,在合同能源管理发展上,还需政府更多地介入,在融资方面可以为信誉好的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帮助各方解决信任问题。
审核机构太少
节能服务公司和被改造企业在利益上的关系是对立的,因为需要分享改造后的收益,双方都想维护自己的利益。而第三方对节能量的审核是相对公正的。
“第三方的发展远远滞后于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第三方评估其实更多的需要综合技术评估能力,以及一定的检测能力,还要有科学的方法学。”
合同能源管理实行的是市场机制,涉及节能服务公司和接受节能改造企业的利益,利益分配关键点就是节能量的确认。
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中,节能服务公司和客户在节能量上常有分歧。这是因为节能改造的效果受到气候、设备、人为操作等因素影响,预计的改善效果与实际状况会存在一些差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1年9月,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第一批第三方节能量审核机构目录,共26家机构。这些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对节能量进行审核。
“节能服务公司和被改造企业在利益上的关系是对立的,因为需要分享改造后的收益,双方都想维护自己的利益。而第三方对节能量的审核是相对公正的。节能服务公司、被改造企业给出的数据和审核结果都有差异,但总体上差异不会太大。”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低碳能效部部长田晓飞告诉早报记者,在现场审核中,审核节能量最关键的是证据(能源的消耗和使用)和标准,理论上双方(节能服务公司和接受节能改造的企业)对审核结果不会有太大争议。如果有一方在数据上造假,是可以被查出来的。
根据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的要求,这些机构主要接受省级财政部门、节能主管部门委托,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等独立进行现场审核。
“节能量审核,国家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且不同的节能领域有不同的节能量测算标准,但单个行业本身肯定有一定的能耗标准,这个标准是成熟的,是我们在审核时需要借鉴的,且节能率和标煤换算也是一样的。”北京一家第三方节能量审核机构相关人士对早报记者说,对节能量拿不准的项目不会审核,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不必要的争议。
但26家第三方审核机构对整个合同能源管理节能量的审核也是杯水车薪,据立信大华会计师事务所业务合伙人付丽君介绍,该事务所目前只审核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政府部门委托的项目,不接受节能服务公司节能量审核业务。
随着节能量审核业务的加大,田晓飞认为,未来政府可能还会增加审核机构数量。
不仅是数量上的问题,第三方运作是否成熟,对节能量确认也有影响。
《财经国家周刊》称,前述26家机构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各地原有的节能技术服务中心;二是部分节能服务公司本身有一定的评估能力,也可涉足此种业务,但自己的项目不能自我评估;三是会计师事务所,更多是从资金角度,来评价项目投资回报和资金运行效率。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秘书长赵明认为,相对节能服务公司来说,第三方的发展远远滞后于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第三方评估其实更多的需要综合技术评估能力,以及一定的检测能力,还要有科学的方法学”。
王晓东透露,世行现在有一个项目,就是帮助中国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解决节能量的确认问题。“第一,确定统一透明的节能量计算方法。第二,由独立的第三方来确认节能量。”